箜篌引:
“公無渡河,公竟渡河。墮河而死,當奈公何!”
箜篌引 公無渡河, 公竟渡河。 墮河而死, 當奈公何!
《箜篌引》,即是現存漢代樂府〈箜篌引〉,它以短短十六個字敘述了一個完整的動人情節。
崔豹《古今注》:《箜篌引》者,朝鮮津卒霍里子高妻麗玉所作也。子高晨起,刺船而濯。有一白首狂夫,被髮提壺,亂流而渡,其妻隨而止之,不及,遂墮河水死。於是援箜篌而鼓之,作『公無渡河,公竟渡河,墮河而死,當奈公何!』之歌,聲甚悽愴,曲終,自投河而死。子高還,以語麗玉。麗玉傷之,乃引箜篌而寫其聲,聞者莫不墮淚飲泣焉!麗玉以其曲傳鄰女麗容,名曰《箜篌引》。
“公無渡河,公竟渡河。墮河而死,當奈公何!”
初見短短的十六字古辭,雖尚不能盡解其意,但覺其中蘊涵著無數的情境與可能性,若有高明的編劇才能,大概可以改編為成百上千的單元劇!
從“公無渡河”的「勸誡」、“公竟渡河”的「質疑」難以理解,到“墮河而死”的無奈「結果」,“當奈公何”的「追思」無力感!
那些不斷重蹈覆轍的令人扼腕的事件,是不是在許多身旁的生活情境也都一一浮現?從模糊概念而成清晰意象,由茫然遙遠的故事而切身貼近的體驗,一點一滴的情感積累,又是何種滋味湧上心頭?
“公無渡河”───
白首狂夫,被髮提壺!為何而瘋狂?為何而酗酒?白首被髮,難道是已癡呆?
由癡狂而至渡河、墮河而死,《箜篌引》以瘋狂與死亡為審美的意象,格外使人動容顫慄!
其妻隨而止之:一切的勸誡、一切都表明,都是不能渡,更不該渡。亂流而渡,貿然地渡河就是死亡,所有的人(甚至渡河者自己),都清楚地知道這一點。『暴虎馮河』的匹夫之勇?亦或是無可奈何的絕處?難道無可重生之法?
“公竟渡河”───
為什麼還是要渡河?既然呈現在眼前的一切,皆顯示渡河的荒誕、渡河是絕路,但為何仍然還是要去?到底是什麼令他毅然而行?或是超越了死之恐懼決然而行?亦或是世事令人瘋狂而獨然斷行?
“墮河而死”───
渡河導致死亡的悲劇,甚至是可以避免的,只要他服從遵行任何一個不渡河的勸誡。但千百個不渡河的理由,也不能阻隔、干擾渡河的衝動,悲劇似乎是註定要發生的,必然會發生的!
“當奈公何”───
悲劇終究發生了,後來者哭泣呼喊,也無力遮挽,無法改變此一事實。後續留下的,依然是一堆令人遺憾的困惑上(原來就已經提出的質疑!?):為什麼渡河?為何要如此頑固?究竟是什麼驅使一個人急急奔赴死亡?
“公無渡河,公竟渡河。墮河而死,當奈公何!”
短短十六字蘊含著多少人生的運程的乖舛、人事糾葛、處事態度與人情世故?
雖然不是許多人都會試圖去探求和解讀,但是幾乎每個人都會受到衝激與感染。唐代的詩人李賀、李白、王建、溫庭筠和王睿等五人,都曾為此題作下詩句,均有新樂府辭傳世,大抵依循樂府舊題(並不一定要依從原意),不過這五人所作,都是歌咏本事為主。
現代詩人余光中先生也曾經改寫了〈公無渡河〉的現代詩篇:
余光中改寫的〈公無渡河〉
(《余光中詩選:1949-1981》,台北:洪範,1981年。頁303。)
公無渡河,一道鐵絲網在伸手
公竟渡河,一架望遠鏡在凝眸
墮河而死,一排子彈嘯過去
當奈公何,一叢蘆葦在搖頭
一道探照燈警告說,公無渡海
一艘巡邏艇咆哮說,公竟渡海
一羣鯊魚撲過去,墮海而死
一片血水湧上來,歌亦無奈
1976.11.16
延伸閱讀:
公無渡河──硬頸CEO害雷曼「墮河而死」──走上破產之途,別被眼前美景蒙蔽
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jw!b5wYipqYEQ3Yj8JNQxwSbA--/article?mid=6664&sc=1#6665"